(
〈序聖印法師《無量壽經講話》〉,《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55-59)
(
〈悼念經國先生 農禪寺聖嚴法師率眾誦經迴向〉,《人生》,54期,1988年2月15日,版1)
學者學佛的現象普及,刺激僧尼素質的提昇;僧尼的學養提昇,方能接引高級知識分子。僧尼除了學養,更 重要的尚得有卓越的宗教情操及深厚的修持經驗,……因此,由於現代學者學佛的風氣漸漸盛行,佛教界的有心之士,對於今後僧尼素質的提昇,必須全力以赴,否則,學者學佛,僅止於學佛崇法而不敬僧,三寶不具足,豈算是佛教!
(
〈現代學者的學佛風氣〉,《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2;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55-158)
(
〈聖嚴法師華語電台播法音〉,《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1)
(
〈活動預告〉,《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1)
(
〈中華佛學研究所專頁〉,《人生》,55期,1988年3月15日,版7)
(
〈有分別與無分別〉,《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24-227)
(
《人生》,54期,1988年2月15日,版2;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59-164)
(
〈聖嚴法師代表致贈社會福利救濟金〉,《人生》,55期,1988年3月15日,版1)
文化館方面,提供了東初老人遺物展、佛學研究所歷年成果資料展、聖嚴法師的弘法活動展,以及放生會的放生活動。農禪寺方面的靜態展出計有:果梵法師的觀世音菩薩畫像展、蔡志忠居士的漫畫展、賴氏兄弟敦煌佛像雕塑展,紀顯曄、陳慶隆居士提供的彩色、黑白攝影展,佛化生活藝術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國古典插花展。李純恩及施思居士主持的上、下午各一場的現場喊價義賣、「海會雲集」電視牆錄影帶播映,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籌募基金的義賣活動,為該館歷年來首次舉行。
(
〈文化館.農禪寺 聯誼大會喜氣洋洋〉,《人生》,55期,1988年3月15日,版1)
學術的研究要和生活的、修證的佛教配合,以齊頭並 進。如果是單獨往學術這一條路發展,就會像日本人今天這樣的現狀;如果不走學術的話,佛教的層次又不能提高。所以我們佛學研究所的方針將慢慢確定,最初我們在摸索中,強調要國際化,希望造就國際化的學術人才,目前漸漸回過頭來,肯定或強調學問不是第一,而是以道心為第一。在你們出國的時候我就說過,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如果佛法離開內涵、修證上的體驗,卻僅有文字上的接觸,那麼,釋迦牟尼佛出世是不必要的。
(
〈踐履與回應〉,《人生》,58期,1988年6月15日,版6、7)
(
〈聖嚴法師高雄臺南弘法 聽眾坐無虛席〉,《人生》,55期,1988年3月15日,版1)
109
案:《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07-214、215-223)中收錄前二文,唯時間註記有誤。
(同上)
(同上)
(
〈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理事同聚一堂 迎舊送新策勵未來〉,《人生》,56期,1988年4月15日,版1)
子題為:(一)禪定的禪;(二)中國禪的演變;(三)禪宗的禪;(四)禪在日常生活中;(五)即俗即真;(六)因悟而有迷;(七)如何修道。
(
〈聖嚴法師再入校園 醫學院師生嘗法味〉,《人生》,56期,1988年4月15日,版1)
(
〈禪坐會十年有成 成立大會開新局〉,《人生》,56期,1988年4月15日,版1)
本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第七任總統李登輝先生,派他的座車,由朱素心女士隨同,到臺北北投的農禪寺,接我至他的官邸,作了兩小時多的盤桓。
把我們初級禪訓班全部八小時的課程,濃縮成八十分鐘,為總統夫婦說明,其少夫人張小姐在一旁筆記。李總統領悟力高,反應快,雖然身材魁偉,動作卻很穩重敏捷,很快便進入情況。晚上九時五十分,我向總統全家告辭,他們也一直從客廳送到玄關的門口,李總統最後還說:「我希望保持每天打坐的習慣,過些時再請教。」
(
〈補述三:與李總統及俞院長談禪修〉,《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58-261)
(
〈補述三:與李總統及俞院長談禪修〉,《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62)
我的生命與佛教的生命相結合,並沒有我個人的事業與生命,也沒有我個人想做的事或不想做的事。我想到的不僅只是臺灣的佛教,甚至也不僅限於包括大陸在內的中國佛教,而是更遠大的方向,即將智慧和慈悲的佛法,傳到西方,廣傳世界。
其實,最使我欽慕的是,能像兩年多前圓寂的廣欽老和尚那樣,或者學現在已經八十二高齡的印順法師,住到隱蔽的山村裡去,專心看經讀論,撰寫佛書。但是,佛法的慧命,不在於個人的成就;生命的價值,也不僅在於歷史的記錄。我聖嚴是否修行有成就?聖嚴這個名字是否能傳之千古?都不重要。只願能培養更多的佛教人才,來著述佛書、弘揚佛教、修行佛法,燈燈相傳、代代相繼。而菩薩道,就是以成就他人來代替成就自己的呀!
我是隨從因緣而盡一分棉力,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他人,只要有弘揚佛教的因緣,我就量力而為、盡心而做,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然而,專心致力於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佛教教育工作的推動,則為我不變的信念。
我到美國,是為弘法事業拓荒,是為要把佛法的利益普施給西方的廣大社會。若要臺灣的佛教復興,必須興辦佛教的教育。可見本所同仁,正在負起扭轉歷史命運的重大責任。
(
〈興辦教育復興佛教〉,《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44-146)
(
〈僧伽未必是僧寶〉,《人生》,56期,1988年4月15日,版2;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65-171)
110
案:本文刊於
一九八八年四月
《人生》五十六期第二版,後收於
《明日的佛教》
。唯該書文後附記日期為一九八七年一月,疑誤。
這些文章,雖係對於教內外的時弊而寫,然我時時展望佛教的未來,縱有歷史的探討,目的仍在前瞻。今日我們正統、正信的佛教,正被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及土生外來的新興宗教所腐蝕混淆,而我們的佛教界,不論是教團的外形、教徒的觀念,或是對於教義的研討及教法的修持,又都未能及時因應當前時潮的衝擊。何況,今日的我們,僅喊著跟上時代步伐,實嫌不足,必須要有「若不能指引時代方向,便會受到時代淘汰」的自覺, 佛教才有遠大的明日。本書旨在拋磚引玉,願有更多的大心菩薩,來為正統的明日佛教,開拓正知正見與正信的坦途。
(
〈《明日的佛教》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17-218)
去大陸,固然是探親,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完成另外的三個心願:(一)探訪中國佛教的源頭古蹟,(二)重溫我少年出家時代的舊夢,(三)巡禮先師東初老人的得法道場鎮江焦山定慧寺。
(
〈四、三則回大陸的故事〉,《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7)
(
〈五、從香港到北京〉,《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20)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5)
(
〈五、從香港到北京〉,《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20)
(
〈七、法源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25-26)
(
〈八、戒壇與佛牙塔〉,《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27-31)
(
〈九、雍和宮〉,《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32)
(
〈一一、洛陽的古墓博物館〉,《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34-35)
(
〈一三、白馬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39-44)
(
〈一四、少林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45-52)
道老得戒和尚德兮戒兮當思道業千秋
源師教導主任教之導之恆念源遠流長
(
〈基隆海會寺開山道源老和尚圓寂〉,《人生》,57期,1988年5月15日,版1)
(
〈一六、興教寺〉,《法 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55-60)
(
〈一七、大興善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61-63;
(
〈一八、大慈恩寺大雁塔〉,《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64-66)
金棺、銀槨、舍利寶帳,是迄今世界所見最完整、最豪華,而又唯一刊名為釋迦如來佛的舍利棺具。刻著「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的石塔,高一.○九公尺,用六塊青石線雕構件組成,可以層層打開,底部是須彌蓮華座,上置方形楞柱中空帳體,貯藏佛舍利的是金棺銀槨,金棺銀槨即藏於寶帳之內。
可是他們只知道祖先遺留的文物精美,卻忽略了促使這些文物產生的力量是佛教的信仰;他們重視安置佛陀舍利的容器,竟將數百顆晶瑩閃亮透明如細珠的佛陀舍利,從金棺銀槨中倒出,隨便置於一個塑膠質的餅干盒中,擺在專為放置金棺銀槨而製的玻璃架下,厚其薄而薄其厚,本末倒置,莫此為甚!使我見了心疼猶如被刀 刺!不管地下有多髒的塵土,五體投地,淚如泉湧。隨後他們的館長出現了,便向他建議︰「重視文物,更要尊敬舍利,宜將舍利另以精緻的容器單獨供奉,供人瞻仰,並當說明舍利的來源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崇高位置。」
(
〈二二、慶山寺的佛舍利〉,《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75-78)
我對書法藝術純屬門外,但是對於佛教有關的碑刻,關注有加。我在碑林中,見到了久已慕名的許多石碑,例如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褚遂良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興福寺殘碑〉,史維則書〈大智禪師碑〉,顏真卿書〈多寶塔碑〉,徐浩書〈不空和尚碑〉,柳公權書〈玄祕塔碑〉,王羲之七代孫隋代智永禪師書〈千字文〉,懷素大師書〈千字文〉等。
(
〈二四、「碑林」的佛教文化〉,《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81-83)
(
〈二六、見到了親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87-89)
(
〈二七、上海玉佛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90-91)
靜安寺的大殿失火燒毀,正在重建中,暫以天王殿作大殿之用,其他廳堂房舍,除了學僧寮已被拆掉之外,未有改變。方丈室樓上,設了持松法師的密壇兼紀念堂。住眾十數人,均係五、六十歲的老僧,仍以經懺維持門庭。唯當年的課堂已改為做佛事的往生堂。
(
〈二八、上海靜安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92)
(
〈二九、浦東的大哥家裡〉,《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95-97)
(
〈三○、龍華寺〉,《法源 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98-102;
〈三一、狼山下院今何在〉,《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03-104)
(
〈三三、我的禮物是佛法〉,《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08-111)
(
〈三四、長江輪上〉,《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12-113)
自從離開大陸四十年後,狼山七個房頭,僅存其二,而已合為一寺,狼山的老僧,尚健在人世者,只得育枚、自覺、宗律、俊德、演誠等五人,全山現住五十來位僧眾,其中多半是來自南通地區的原有各寺,如今集中於狼山一寺,狼山實質上業已不見子孫寺院的型態。四十多年來,雖然經常魂繫夢縈地懷念著曾在狼山出家的殊 勝因緣,這趟回到狼山,竟無回到老家的感受。我住過的法聚庵,已非道場,法聚庵的五代老僧,均已作古,較我略晚出家的徒弟清華,已現俗相。如果我還是狼山僧,則已無祖庵可棲,向上無師可依,向下無徒為繼,真是一介孤僧!
到了山頂,我被引至供著觀音像的偏殿,發現觀音像後供著上中下三排黃紙牌位,我不等他們說明,已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立即老淚縱橫地頂禮三拜,抬頭看見中排四個牌位,竟有三個是我法聚庵的老和尚,他們是我師祖貫通、師公朗慧、師父蓮塘。
現已改名為「紫琅園」素菜館的法聚庵,房舍全部都在,只是缺少了五位老僧,也撤除了所有的佛像。曾是我習誦的老佛堂,改成了販賣部;曾是我朝暮課誦的新佛堂,已改成第二食堂;原來的大客廳及住持寮,現在是大餐廳;曾是我臥室的小廂房,門窗關閉,闃無人影。佛陀不是早就說過的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狼山的道場,從無而有,從有而無,已歷劫數次。只要我們自身時時腳踏實地,全力以赴就好。
(
〈三六、我是狼山的孤僧〉,《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25-129)
(
〈三七、小海鎮的大姊家〉,《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30-133)
鎮口的城牆及城門,已被拆除,記憶中的地形地物,幾乎一樣也找不到了。度過童年生活的三間草屋,已在一九五四年遭到回祿,那個老宅的屋基,則有新來的人家,起了一棟小屋。我祖父母及父母的祖塋,便在這棟小屋的左背後。
墓碑上面刻畫著五個名字:張希凡及張蔣氏,是我祖父母,張選才及張陳氏是父母,蔡女囡是我第一個二嫂。掃墓用品是我交代大侄裕生準備的,墓上及墓前,擺著四隻大花圈,一對大花瓶。花雖都是紙製,看來也很富麗,一對兩斤重的紅燭及一把定香,地上架兩塊木板,加鋪一方床單,供起四品水果,和十四盤素點,未用一項葷腥,也未燒一片紙箔。我領著族人,並教他們一同行三問訊禮,再合掌聽我誦經。
(
〈四○、回到老家掃祖墓〉,《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42-145)
(
〈四四、金山江天寺〉,《法源血源》,法鼓 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55-161)
到達焦山之時,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已委請工程人員,繪就舍利塔的藍圖,以上等花崗岩石材建造,塔高二.五六公尺,塔基一.四一公尺見方,並以大理石鐫刻塔額及碑文傳略,鑲於塔身前後,預定於明年四月竣工。本來,東老人在其遺言中,有過明確的交代,囑我們將其骨灰,和麵成團,拋入大海,結水族緣,建塔不是他老人家的遺願,乃是我們追念感恩的一種表示。
(
〈四五、焦山定慧寺〉,《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170-171)
(
〈聖嚴法師多倫多市 開誠布公談心〉,《人生》,58期,1988年6月15日,版1;講詞見
“Chinese Chan and Its Relevance in North America Today”,
Chan Newsletter, No.66-67,
June-August 1988;中譯見
〈北美的禪佛教〉,《法鼓》,269-275期,2012年5-11月,版6)
弘法與護法是一體的兩面。保護佛教的形象,維護佛法的純正,是佛教求取生存的基本條件;進而才能談到弘揚佛法,擴展佛教的事業。如果佛教的形象任由外人扭曲、誤解;佛法的純度被各種類型的人物加以混淆、滲透,就會使未信者裹足不前,已信者邪正不分,哪裡還談得到弘法的效果?所以弘法必須先要護法。
可是,社會一般人士對佛教徒的護法衛教,往往指責 為修養不夠、沒有修行、不懂慈悲。好像是說,佛教徒就必須忍氣吞聲、任人侮辱、受人破壞,甚至到佛法和佛教被人消滅,也應該逆來順受。這是非常不合理、不公平、不仁道、不民主的野蠻作風。
如果不能夠保持佛教的純度,便會變質,成為投機取巧者的工具;如果不能維護它的正確形象,便會失去對於廣大人群的教化作用。所以,我們不僅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來維護佛教、弘揚佛法,更是為了使我們的社會大眾福壽康寧,才提出「護法與衛教」事業的重要性。
(
〈護法與衛教〉,《人生》,57期,1988年5月15日,版1;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72-174)
112
案:此禪中心成立十週年,係指於一九七九年六月,法師在紐約林邊租屋成立「禪中心」開始,迄一九八八年為十週年。禪中心於一九八一年,為感念師恩,又名「東初禪寺」。
(
〈紐約東初禪寺十年有成〉,《人生》,58期,1988年6月15日,版1)
(
〈紐約東初禪寺新址新獻 學員共修勤〉,《人生》,59期,1988年7月15日,版1)
目前的臺灣佛教,漸漸已由本土出身的中青年輩,推動著法輪前進,確已承襲了大陸佛教的優良傳統,一掃日治時代殖民地佛教的色彩。這就不能不感謝那些長老們,努力於傳戒、講經、辦佛學院、發行佛教書刊,以及領導著中國佛教會的運作之功。道源長老便是其中的功臣之一。
我與長老的關係,始於一九四八年秋,當時我在上海靜安寺佛學院做學僧,他來學院擔任教師並代理教務主任職,為我們講授《梵網經菩薩戒本》。
二度出家,一九六一年秋,便到基隆海會寺求受大戒,這才使我再度親近長老,且被遴選為沙彌首,兼任戒壇日記的記錄。
戒期中,道源長老自任得戒和尚,親自講授《比丘戒 本》,我邊聽邊記,獲益良多,疑點亦不少,由於長老數度提示:「欲求進一步的了解,請於戒期之後,檢閱六十卷的《四分律》」。這也使我在往後住山的數年之中,專心於律藏的因素之一。
(
〈敬悼道源和尚〉,《人生》,59期,1988年7月15日,版1;今收
《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88-90)
根據國父中山先生對政治的解釋是:「眾人之事謂之政,管理眾人之事謂之政治。」所以,佛教即使是想要脫離政治的範圍,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現代的政府是由民選的,政府就代表人民的權益。它為全體人民做整體的策畫、管理、經營和發展的事業,以保障每一個人的利益,並改善全體人民的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 如果今日的佛教徒不參與政黨政治的選舉活動,我們就會被政府忽略,也會沒有適當的管道向政府建言,進而失去了為國民大眾提供我們佛教徒的智慧,和佛法對國家建設貢獻的機會。佛教的法師和專業於弘法事業的居士們,也有他們的基本群眾,並且代表這些擁護他們的群眾的想法和利益。所以,他們有責任去參與政黨政治的競選活動,不論是自己出面,或是支持信徒出馬。
今日的政治理念是群體的、多元的、全民的權利與義務,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如果佛教徒忽視政治的權益,等於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因為佛教徒受佛法的薰陶,多少具有善良、慈悲、智慧的理念,若不想貢獻於議會的殿堂,相對地,就等於任頑劣、暴力及愚蠢的邪惡思想滋長。因此,佛教徒多一分呼籲,就是為社會增一分平安和幸福。
如果佛教徒們不熱心參與競選和選舉活動,在積極一面看,就等於放棄對國家、社會所應負的責任;在消極面說,則是放棄了生存和生活的權利。因為,若是我們自己不參與政治,政治就會忽視我們,甚至否定我們。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主張:佛教徒們應該集中選票,投給信仰佛教、護持三寶的候選人,或至少是理解佛教立場、愛國愛民的勤政人士。
(
〈今日佛教與政治關係〉,《人生》,58期,1988年6月15日,版3;今題
〈佛教與政治〉,收入《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75-178)
(
〈改變緘默態度展開護教工作 中佛會青年委員會成立護教組〉,《人生》,59期,1988年7月15日,版1)
(
〈紐約東初禪寺新址新獻 學員共修勤〉,《人生》,59期,1988年7月15日,版1)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72-291)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78-279)
內容包括:一、什麼是佛教?二、什麼是生活實踐?三、什麼是佛教徒的生活實踐?四、層次分明的生活實踐。五、生活實踐的輕重先後。六、結論:佛陀以實踐其道德生活而悟道,悟道後則以教化眾生照著他所開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來實踐。佛教徒便是信佛學佛而以修行佛法為生活軌範的人。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7)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2)
我個人一向是贊成專業化的,唯有專業化才有持久性和穩定性。民國以來,以居士身而專職弘法的已漸漸增多,如果不是出於富裕的家庭,則必須取得生活所需的待遇,但如果以專業為口號,卻以斂財為目的而沒有弘化的實質,那是不值得鼓勵的。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3)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4)
「信仰的佛教」子題分為六點:一、何謂信仰?
二、何謂佛教的信仰?(一)信三寶、(二)信因果、(三)信因緣、(四)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佛教的信仰層次。
四、佛教信仰的特色。五、佛教信仰的根本精神。六、結論:依據佛法的指引而產生的信仰,稱為正信。正信的佛教以修持人天善法為信仰的基礎,學佛成佛為信仰的終極。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8)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5-286)
「理論的佛教」子題分為五點:一、何謂理論? 二、佛教的理論基礎重於人的問題之分析,即五蘊、十二入、 十八界。三、佛法的目的在於解決人生問題,那就是從生、老、病、死的流轉之苦而得到解脫自在。四、由基礎的根本佛教至大乘佛教的三個系統。五、結論:佛教之理論的目的,不在於滿足哲學的思辨,乃在於釐清人生宇宙問題的所在,然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88)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72-291)
和尚字宏妙,法號靈源,一九○二年四月初八日生於浙江省臨海縣,父傅公映庚,母謝氏美雲,均篤信佛教。和尚自幼多病,三歲時右頰生大肉瘤,其母禱於觀音大 士而痊。和尚十二歲因患天花而致麻面,成醜陋相,後念觀音聖號,並讀《楞嚴經》徵心無處而大發疑情,遂手抄《楞嚴》,麻皮盡脫,諸病不藥而癒,是年十五歲也。
年二十五,潛至天台山出家,然為其父得知追回。至一九三二年,和尚三十一歲,厭離之心大熾,乃赴閩省福州之石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長老披剃出家,敘為徒孫。翌年三十二歲,受具足戒於該寺,應慈長老為羯磨阿闍梨,講《梵網經》,戒期圓滿,追隨應老至寧波天童寺,結夏三個月後,再回鼓山,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長老,聽八十卷《華嚴》,研四分大律等,歷三年畢業。
一九三六年,和尚三十五歲,再度親近應慈長老,隨行至上海、常熟、南京、寧波各地,於寶岩、興福等諸寺,聽講四十卷《華嚴》、《楞嚴》、《楞伽》、《法華》等諸大乘經,兼習《華嚴五教儀》等論典。
一九四七年,和尚四十六歲,奉虛雲長老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即任該寺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一九四九年,至香港,卓錫大嶼山之寶蓮寺。一九五三年秋,應南懷瑾及魯寬緣居士之邀,藉周至柔將軍之助,杯度臺灣。先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擇得山坡地一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
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毘尼清淨,謙以自牧,和以待人,外現頭陀相,內密菩薩行,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和尚夙具智慧,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其著作之行於世者,有《山居雜語》、 《梵網經集義句解》、《淨業綱要》、《心經集註》、《靈源夢話集》,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七日(農曆六月初四日)上午四時,在四眾弟子念佛聲中,安詳示寂於十方大覺寺之丈室。世壽八十有七,僧齡五十有六,戒臘五十五夏。
(
〈靈源老和尚行狀〉,《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7-39)
(
〈講經法會圓滿 聖嚴法師勉眾發心廣傳佛法〉,《人生》,60期,1988年8月15日,版1)
(
〈夏令營嘉惠青年學子 中華佛研所師生欣然〉,《人生》,60期,1988年8月15日,版1)
當天晚上,演講會場出乎意料的擁擠。一個設有一千八百個座位的會場,竟然到了三千多人。不僅場內的四周及中間的走道站滿了人,講台上法師的前後左右也都坐滿了人,還有一些進不了場的人,只好在場外看閉路電視。除了臺中市的聽眾之外,還有來自嘉義、員林、臺北、南投、彰化、北斗、大肚、豐原……等各地的人。場外停了十八部遊覽車。這次會場的最大特色是出家眾的人數多達二、三百人,其中有若干寺院正值結夏安居期間,有的正在禮誦《地藏經》,為了聽講都破例將佛事擱下。
(
〈不可思議的臺中弘法〉,果祥,《人生》,61期,1988年9月15日,版2)
(二篇講稿皆收入
《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28-239、52-63)
諸位發清淨心來出家,出家之後,願諸位常常提醒自己:出家並非為了自己求安逸、求享受,乃是要擔起更大的責任,承受更大的磨鍊。有煩惱時不應向他人傾訴,因為落髮出家之後,就是人天師範,應當擔負眾生的煩惱,不要讓他人來分擔自己的煩惱。心裡有什麼困難委屈,要向內自己消解,並且要盡己所能,幫助他人解決困難。
(
〈擔起如來家業〉,《人生》,65期,1989年1月15日,版2)
近代以來的中國佛教就是因為缺少辦教育的人才,也缺少有遠見的人來辦佛教教育。所以雖然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僧尼和全國數十萬座寺院,佛教的形象卻是普遍地落於民間信仰的層次。佛教界對內無法普遍地提昇人員的素質,對外無能抗禦各種的打擊和侮辱。
今後的時代是以人才的多寡來占取生存的空間,如果我們沒有足夠數量和足夠水準的人才,佛教將會僅僅留下三藏的教典,默默地躺在圖書館內;如果沒有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第一生命來看,就不會有護法及弘法的信心和願心;如果沒有佛教的教育來普遍培養足夠的人才, 中國的佛教也會走上印度佛教同樣命運。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培養更多通達內、外宗教與佛學及哲學的人才,立於不同的層面寫出文章和書籍來說明什麼是正信的佛教和正統的佛教,則明天的社會將見不到佛教。
我們諸位護法、理事,以及本所的師生是今日佛教的中堅,相信也與我有同感。而今日所謂護法、弘法、皈敬三寶的第一要務,就是護持和推動佛教的教育事業。
我聖嚴本人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僧,成功不必在我,本所只是一個起點,如果另有他人把佛學研究所辦得更多、更好的話,我可以馬上站在護持的立場而把教育的工作交接給能者和仁者。所以不僅僅是期待本所能正常地運作、繼續地發展,也期待著能有更多的後進和有志一同的賢者走上相同的道路,攜手前進。
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護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來從事佛教的教育事業,為了明天的佛教還有生存的空間,為了明天的人間,還能有佛法可信可學。
(
〈我們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人生》,61期,1988年9月15日,版5;今收
《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48-151)
唱誦佛經的感應力量是在於修行者的虔誠心,不在使 用或不使用音響設備。如果因為使用音響而惱怒他人,不但修行無功,反而因此招罪。
(
〈寧靜和清淨的寺廟〉,《人生》,61期,1988年9月15日,版3;今題
〈寧靜的佛教〉,收入《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81)
特別優秀的大師級人才是天生的,而中上等的人才還是有賴優良教育之培養。
臺灣佛教界雖有人辦教育,但可能是限於本身的條件不足或由於出發點不純,而最大原因該是沒有層次、沒有等級、沒有統一的步驟、各做各的,所以無法提高素質,不能造就較為傑出的弘化人才。唯其教育事業譬如 植樹一樣,開花、結果、收成需要假以時日。但未來的環境與社會,將比當前更具挑戰性及競爭性,今日若不重視佛教的的高等教育,積極培養傑出的高等人才,為佛教架妥上層建築的樑柱,來宣揚正確正統的佛法,則釋迦世尊以及歷代祖師們經過長期努力修持而體悟出來的道理及方法,將無法傳承下來,我們亦將成為佛門的末代子孫。
佛教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的養成。希望以我們的研究所來培養佛教高層次的人才,再以這批高層次的人才培養佛教界的高級人才,復以高級人才去普遍地弘揚佛法於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
我一向強調:「我們的佛學研究所,不僅是因為老師陣容的優秀堅強而顯出特色,尤因我們擁有資質優秀的研究生而感到光榮」。懇請諸位關心佛教教育的僧俗大德們,鼓勵、勸導、贊助優秀的佛教青年來投考本所,因為我們有好老師、好學生、好護法。
(
〈佛教需要優秀的人才,優秀人才需要好的教育〉,《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52-155)
(
〈香港四日遊〉,《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72-291)
(
〈禪與纏 聖嚴法師淡大弘法〉,《人生》,62期,1988年10月15日,版1;講詞今收
《禪與悟》,法鼓全輯,4輯6冊,法鼓文化,頁35-51)
(
〈護法會七十八年度─從一張桌子一個人說起〉,《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7)
(
〈西藏黃教仁波切 蒞訪中華佛研所〉,《人生》,63期,1988年11月15日,版1)
中國大陸現在又有佛教了!可惜沒有佛法,尤其缺少佛經佛書。
今天,大陸佛教界的萬千同胞,正在向我們長長地伸出了求贈佛經佛書的手,希望我們把多餘的、看過的佛經、佛書,或花錢購買或集資印送,大量地提供給他們。現在大陸已有一百四十個重點寺院開放,並且有十三家的佛學院,有五萬的僧尼;而每天至各道場進香及旅遊的人,總計達百萬上下,然他們卻很難得到一本印刷和裝訂完美的佛經與佛書。
若希望大陸佛教的復甦,需要我們臺灣同胞及國外僑胞大力支援。香港佛教界的中華佛教圖書館,以及志蓮佛教圖書館,已將送佛經佛書到大陸的運動,默默地做了一年多。臺灣的華藏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也在發動勸募,本刊和東初出版社也願提供一分棉力,已在九月份送出《禪學大成》一百套(精裝六百冊)、《佛教藝術》八百本、《禪學講話》一百本、《佛教入門》一千冊、《禪的體驗》五百冊,以及〈東初佛學小叢刊〉的八類小冊子各一萬本。總值共計新臺幣五十多萬元。
我們願意在此大聲疾呼,希望本刊的讀者普遍地熱烈響應,自己捐書捐款,也代為勸募,對大陸同胞提供佛經佛書,以復興大陸佛教。
(
〈送佛經佛書到大陸〉,《人生》,62期,1988年10月15日,版3)
113
案:今年四月初返大陸後,所到之處無論僧俗皆有贈送佛經佛書之要求,故陸續寄送。迄今年(一九八八)底,已捐贈價值約一百萬元佛書,通過香港佛教界轉送大陸。
(
〈聖嚴法師赴美 專訪莊嚴寺〉,《人生》,63期,1988年11月15日,版1)
(
《中華佛學學報》,2期,1988年10月1日,頁359-387)
我這次回大陸訪問,是臨時決定的,故未準備寫書。進入大陸的十九天中,沒有作手記和日記,更沒有計畫蒐集寫作資料。可是,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 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
(
〈自序〉,《法源血源》,法鼓全集6輯2冊,法鼓文化,頁3)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95-299)
中國佛教至近代為止,一向不採用為學術而學術的態度,佛教的學者不論僧俗,都是以如何運用和肯定全部的經教來有利於實際的修持、生活的實踐為目的,所以很少用比較語言學、歷史文獻學角度來作考證,直到目前為止,像為中國佛教學者所共推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學者印順法師,雖然也用近代學者們的治學方法和歷史觀點,但他的宗旨也不是為學問而作研究的,是為使得佛法如何用之於人間而作縱橫面探討。
包弼德(Peter
Bol)博士好奇地問我:「作為一個傳播佛教實踐佛法的出家人,又是一位從事研究忠於學術的學者,其間沒有衝突和困難嗎?」
我說:「在信仰和思想方面是沒有衝突的,在時間的分配方面,的確相當吃力。」他又問:「像這樣的出家人,中國很多嗎?」我只好回說:「假如今日中國的佛教界,已有足夠的人才,我是寧願不扮演這種角色的,努力終身,未必討好。不過從印度到中國,佛教史上的諸大師,無不是縱貫三藏、學通內外的飽學博覽之士,如以這樣的標準來看,我還不夠稱為實踐與學問兼修的佛教學者哩!」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02-305)
一、時間與空間是什麼?它是宇宙、世間、活動、存在、幻有等的異名。
二、佛教的時空觀是什麼?它是因果和因緣法,即是無常也是無我,以生、住、異、滅四相明諸法現象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作。
三、佛教的生命觀是什麼?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是正報,無情眾生的「成住壞空」是依報。從凡夫的立場看,生命的現象是由於業感緣起及阿賴耶緣起。從聖人的立場看,生命的活動是由於淨心緣起、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
四、如何超越時空?《阿含經》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以《般若經》的「五蘊皆空」觀,以禪宗頓悟自性、明心見性,就能夠處於時空而不為時空束縛,那就是生命的超越。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06-307)
一、禪的定義。
二、悟的定義。
三、禪的演變。
四、中國的禪宗。在六祖惠能之前是有漸、有頓的,而且要依經教的。
五、悟是什麼?它是解脫和智慧的異名。許多人把依修行禪定而得的輕安境、聰明境、神通境,當作悟境,那是錯的。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10-311;講詞今收
《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7-34)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12)
(
〈沿海撒網―新英格蘭遊化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14-316)
如果只知道愛讀佛書而不知應該讀哪一類佛書,那就 可能讀的佛書愈多,對於佛法的體驗愈加矛盾。我們不得不指出,凡是站在以佛法解釋佛法,所謂「以經解經」的立場而寫的佛學著作才是佛教的佛教。如果以哲學的立場、神祕經驗的立場來介紹佛教,那一定不是佛教的原貌。
我們不該反對用任何角度來看佛教的問題,比如一貫道、日蓮宗、唯物論者、唯心論者,以及各種各樣的宗教、哲學等,都有權利站在他們各自的角度來看佛教的內涵。……可是我們站在佛教的立場,必須要指出我們佛教並不即是他們通過有色眼鏡所見到的那個樣子。否則就會失去佛教和外道的界線。
(
〈哪些是外道的佛教〉,《人生》,63期,1988年11月15日,版3;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88)
印順長老的弟子、門生以及受他影響的佛教內外學者之間,都稱他為印順導師,又有人稱他為論師,實則他是一位偉大的三藏法師;他對佛學的深入和廣博是超宗派、超地域、超時代的。以他的著作而言,古往今來的中國佛教史上,還沒有第二個人能有這樣的涵蓋量。他 除了不似古代的三藏法師們立下譯經的偉業之外,對於佛法的探討和認知極少有人能出其右。
(
〈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評介.勵行》,法鼓全集3
集
輯
6冊,法鼓文化,頁68)
114
案:本文應邀於印順長老八十三歲大壽時撰成,該書後於一九九一年印順長老八十六歲大壽時由法光出版社出版,題名《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
由於波士頓和緬因州的地理位置,都是靠近大西洋的沿海一帶,特別是此一區域內尚無正式的佛教道場,也無出家的法師,故將此行,稱為「沿海撒網」。
(
《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317)
(
〈天主教耶穌會代表 訪問農禪寺 中華佛學研究所〉,《人生》,64期,1988年12月15日,版1)
(
〈序惠敏仁者等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60-62)
(
〈以佛教會友.以禪法化眾
聖嚴法師紐約德州結法緣〉,《人生》,65期,1989年1月15日,版1)
(
〈活動報導〉,《人生》,64期,1988年12月15日,版5)
(
〈大陸法師蒞訪東初禪寺〉,《人生》,65期,1989年1月15日,版1)
(
〈以佛教會友.以禪法化眾 聖嚴法師紐約德州結法緣〉,《人生》,65期,1989年1月15日,版1)
民間信仰有一個共同性,就是功利的、功用的。下焉者為私利而求不合理的利益,上焉者也為私利而求合理的利益,以超自然的神力來輔佐人間無能為力的事,或者以少量的努力和短時間的修行,祈求達到無限的、永恆的、不朽的功德或成就。
從佛法的立場上說,養鬼役鬼固然應該加以糾正化導,合理的求神幫助也是需要超越的。不論是功利或功用,都叫作有為,都是自私,都是製造煩惱增長生死的因緣。我們應該求取智慧來指導生活中身、口、意三種行為,以達到淨化自我及淨化社會的目的,而這需要佛教的輔導和教育界與文化界的協助。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不可能也無必要希望宗教一元化,佛教也從來不反對任何宗教的存在;相反地,它包容接納一切宗教的價值而予以層次化。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至少應合乎人間倫理和現代人講求合理的標準。凡是合理的信仰,即使信者不懂,並不算迷信。不合理的信仰,會為人心帶來反常的影響,也為複雜的社會帶來更多的困擾。
(
〈臺灣的宗教問題〉,《人生》,64期,1988年12月15日,版3;今收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90-192)
(
〈以佛教會友.以禪法化眾 聖嚴法師紐約德州結法緣〉,《人生》,65期,1989年1月15日,版1)